商海骄子的红色文物收藏奇观
——记云南省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总经理潘廷宏的红色文物收藏历程
《国际经贸导报》主任记者:冷冰

滇东耀眼,滇东彩霞红满天。潘廷宏,一位朴实、憨厚的滇东汉子,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在滇东高原创办了一座最大的私人民间博物馆——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家;他,先后投资共计四千余万元,在占地30亩的领域建成富源县历史文化陈列馆、红军长征过富源陈列馆、抗日民族英雄王甲本陈列馆及塑像、,名人字画陈列馆、回族民风民俗文化陈列馆等10个主题馆于2007年8月落成,收集各种陈列品近五十万件,其中,毛泽东像章近三十五万枚(已于2009年6月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收藏毛泽东像章中国之最证书);水族刺绣,明朝上朝时用的奏板被列为历史文化遗产;他,近几年来以收藏红军的遗物为焦点(包括红军时期所用的电话机、红军军服等),此外,收藏品里还有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和票证(包括当时的碗具、相片、各种粮票、各类型的证件、证书、书籍、票据)林林总总,每一件收藏品均见证了时代的飞速变迁;六十年的风霜雨雪的艰辛洗礼,无疑需要国民付出艰辛与血汗,才能迎接今天的辉煌,在这盛世欢歌、喜庆洋溢的日子里,忆苦思甜,只有了解上一代人为国为民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
潘廷宏,本是偏僻小山村的一个农民,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由杂货生意开始,卖焦炭、开办汽车修理厂,其后再搞种殖、养殖生意;1999年,潘廷宏又建成了富源县最大的矿泉水厂,乘着改革富民政策的东风,企业逐步一天比一天强盛。
自1988年起他开始收藏各种“红色文物”,仅毛主席像章和红色文物就已超过五十万件。2007年他又投资近三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了占地一千六百余亩的红色文化博物馆和生态园,在这里,他将珍藏公诸于众。
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顾问、老红军王定国同志听我介绍潘廷宏的“红色文物”时,绕有兴趣地说:“玩收藏玩到开办私人博物馆,少见,很了不起……

作者冷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顾问、老红军王定国在会议现场
在熙来攘往、物质泛滥的商海大潮中,由一个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私人博物馆的馆主,并非为了玄耀,而是为彰显收藏背后的红军精神;为此,潘廷宏向笔者透露:与其说我是收藏文物,还不如说是收藏历史,我希望透过这一件件珍藏,让人们永远记得国家伟大的政策,不要忘记国家对我们企业的优惠照顾,没有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支撑,就没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听潘廷宏越侃越有劲,从他的言行中,不难感受到他那份浓烈的爱国情怀……总而言之,潘廷宏的这种壮举,就是为了中国某段历史的生动记忆,为了红军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为了把他的事迹延续到下一代的人。
潘廷宏创办了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那里本身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的沿路一站,你听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在小学时,已常听不少共青团的成员讲解长征之路,又跟团去过红军走过的道路,参加各种纪念烈士的活动,现在人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缺乏过去的自力更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希望通过我创办的博物馆教育后人,承继先烈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把我国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有钱未必买得心头好,还要有各种票据才能得心应手,如糖票、肉票、汽油票、馒头票、杂粮票、煤票等等,无一不承载着建国前后的一段珍贵记忆,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在谈到收藏最爱物件时,潘廷宏侃得越加有劲,为了一部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电话,他四次请求电话物主割爱。“当我知道贵州遵义有一个人家收藏有一部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电话机后,马上驱车前往拜访,行程二百八十里,岂料物主索价一万多元人民币,我没有失去理智,控制好自己,还是失望而归。几经周折,磨破嘴皮,始终没有放弃,两年间,共拜访了物主四次,行程三千余公里,可见他为购得心头好的勇气和决心,最终以三千六百元买得这部电话。他表示,他这千里寻“心头好”的经历,正是发扬红军精神的最佳例子……所有实例,举不胜举,让人感激不已。
二十余年的拼搏,潘廷宏富了,他没有南下到港疯狂shopping,而是将钱投放在搜寻“红色文物”中,二十年如一日,四处探访,并时刻将“致富不忘党”这五个字铭记于心,二十余年的大江南北找寻“红色文物”,为的不是满足自己的收藏私欲,而是以实物记录着一段历史,透过它们教育新一代,活出红军精神。我衷心地祝愿潘廷宏的私人博物馆越做越大,让“红色文化”点亮中国乃至世界。
(责编:大经贸网http://www.da88.net/采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