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用户名: 密码:
分类内容
快乐人生研修课堂
教育培训
科技视野
文化艺术
文库选粹
医疗卫生
生态环保
体育大观
教科文资讯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 >> 文库选粹 >> 
    

潘洪其:改善民生的关键是发展民主

发布时间:2011-11-15 15:58:00    作者:潘洪其    来源:南方日报

   在当前的特定条件下,我们不但要纠正“以发展民生去替代民主”的偏向,更要明确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民生问题本质上更是民主问题,改善民生的关键更在于发展民主。要强调发展民主对改善民生具有的保障和支撑功能。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最新一期《半月谈》杂志撰文,认为改善民生和发展民主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既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民主与民生并不相互排斥,民主促进民生,民生需要民主,以发展民生去替代民主,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诚如俞先生所言,“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在不少人看来,人首先要吃饱饭,要过上尽量好的生活,所以民生也是一个好东西,是比民主更直接、更重要的好东西。俞可平没有否认民生也是个好东西,并强调了改善民生和发展民主之间互为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他敏锐注意到,社会上存在着“以发展民生去替代民主”的偏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应当予以纠正。

或许是为了避免给外界造成“夸大民主好处”的印象,俞可平没有进一步分析应当如何纠正上述错误思维。其实,在当前的特定条件下,我们不但要纠正“以发展民生去替代民主”的偏向,更要明确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民生问题本质上更是民主问题,改善民生的关键更在于发展民主。

例如,改善民生首先需要公共财政加大投入。近些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这一方面是因为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攀升,具有了加大民生投入的条件。而且,各级政府通过经营土地、部门罚款、行政事业收费等渠道,在预算外获取了大量的“灰色收入”———据估计,2007年各级政府实际收入至少有8.7万亿元,比预算内收入5.1万亿多出3.6万亿。大量事实表明,预算内外的收入被“取之于民”后,并不是直接“用之于民”,中间还有一个管理和沉淀的环节,这里面往往存在着惊人的损耗、浪费甚至腐败现象。到了“用之于民”的民生投入阶段,也可能是一个被某些部门和组织逐级“过滤”、层层“扒皮”,出现大面积“跑、冒、滴、漏”的过程。

可见,改善民生绝不只是一个“财政收入增加了,可以更多惠及百姓”的简单问题,同时更应该是一个各级人大认真审核和监督政府预算,讨论和决定政府如何“取钱”(取之于民)、“管钱”和“花钱”(用之于民)的复杂问题,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民主问题。各级人大强化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民众积极介入政府的财政行为,直接指向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温家宝总理说得好:“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而我们建立公共财政的过程,既是一个重视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发展和扩大民主、用民主为民生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的过程。

我们说改善民生关键在于发展民主,并非要从“以发展民生去替代民主”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强调发展民主对改善民生具有的保障和支撑功能。无论如何,发展民生替代不了民主,而如果不发展民主,发展民生只能沦为一句空话。(原载于燕赵都市报)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

(责编:大经贸网www.da88.net采编中心

 

上一篇: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称:房价跌一半,银行不会亏本
下一篇: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开闸 将摆脱土地财政依赖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未显示?请点击刷新

Copyright-主办:世界文明文化经贸交流协会  同乐庄园生态联盟All rights reserved
大经贸网www.da88.net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1014265
  联系E-mail:515914652@qq.com  技术支持:八方达科技  中网传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