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用户名: 密码:
分类内容
快乐人生研修课堂
教育培训
科技视野
文化艺术
文库选粹
医疗卫生
生态环保
体育大观
教科文资讯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科文卫 >> 文库选粹 >> 
    

大学生要有大格局——专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

发布时间:2016-12-26 15:58:00    作者:董洪亮    来源: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曾是科学名家、北大老校长周培源先生的居所。如今的56号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所在地。当年爱花的周先生种下许多樱花树,美学中心入驻10多年来,院子里又种了白桃、玉兰、海棠、牡丹、芍药和许多竹子。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近日在这里接受记者采访,他指着南边偏西的57号院说,那是冯友兰先生的故居、即“三松堂”;西边的60号院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故居。燕南园还曾经居住过马寅初、汤用彤、向达、翦伯赞、朱光潜、冰心吴文藻夫妇、侯仁之等等诸多学术大师。随着这些大师仙归道山,学校的一些研究机构等陆续搬进来。

 

走进燕南园,进入56号院,静美之感油然而生。怎样进一步正确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怎样积极开展美育?如何扩大美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积40年研究美育之功、常年为学生开设多门美学课程的叶朗教授,对记者畅谈自己的感悟和实践。

 

燕南园海棠依旧,这里是美学与美育的重镇

 

记者:您有一篇文章和一本书的名字均为《燕南园海棠依旧》,北京大学燕南园赓续着怎样的人文传统和高远的精神境界追求?

 

叶朗:燕南园是北大学术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在这里住过的学术大师,构成了一种人文环境、一种精神氛围,其灵魂是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的神圣性。冯友兰先生曾用“欲罢不能”的学术创造来说明人类文明“真火”燃烧不灭的原因,“欲罢不能”体现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的神圣性。

 

单就56号院来说,在开展美学与美育研究方面,个人项目有95岁高龄的张世英先生的十卷本《文集》,还有许多研究美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研究西方美学的著作,集体项目有历时25年、200多位学者参与、近1800万字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美学通史》《中国艺术批评通史》3套多卷本著作。我们还在56号院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邀请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参加。

 

记者:您现在还担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经同时担任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和艺术学系的主任,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您的《美在意象》《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等著作为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美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著作大都与燕南园有关联。燕南园是否关系大学的某种使命?

 

叶朗:北大许多学术大师的传世经典著作都写作于燕南园。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大学生,也引导整个社会,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追求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和神圣性,使人们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生发出对宇宙人生无限的爱。北京大学由蔡元培开创的人文传统及艺术教育传统没有中断。燕南园海棠依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性格,美育有不可替代性

 

记者:如何认识美育在育人中的独特功能?

 

叶朗:中国古人认为,德育是“礼”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在规范性的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乐”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的精神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是“礼乐相济”,也就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所以美育对于培育健康的人格和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

 

过去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我们不注重引导青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古典课程、人文课程、艺术课程受歧视、受排挤,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我们的眼光必须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遮蔽中解放出来。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时代问题。大学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教育,许多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家长及考生最关心“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吗、工资待遇高吗、能否出国”等问题,过于功利。我们现在不重视从小培养学生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如果青少年从小都是接触文化垃圾,那他们就很难再接受经典了。

 

我们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培养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要求我们培养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富有创造力的巨人。大学生要有大格局,在这个意义上美育的作用比较明显。美育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这是美育的最终意义,也是所有人文教育的目标。这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成就学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长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说,美育、人文艺术教育的直接帮助好像不明显,但从培养思维能力方面,从性格方面,以及从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来说,这正是美育、人文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这是从孔子一直到蔡元培所一贯强调的。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动文理交融,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扩大美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记者:现代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包括美育方面优质资源的共享,产生巨大正能量,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上有何探索?

 

叶朗:我们这个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我们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也应该体现这种“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去年,在教育部的引领下,由北京大学牵头,我们策划和制作了一门网络共享课(国外叫慕课),名称是《艺术与审美》,我自己讲其中的两讲,内容分别是“美育”和“人生境界”。这门课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目前,全国各地已有500所高校,超过16万学生选这门课。

 

记者:未来您将怎样推进网络共享课,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

 

叶朗:我们现在正在策划和制作一个系列的“人文艺术网络共享课”,第一阶段开设4门课:《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伟大的〈红楼梦〉》《敦煌的艺术》《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艺术经典》。这4门课已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录制,计划2017年2月上线。授课老师聘请北京大学和国内高等院校的著名教授,同时也聘请文化领域和艺术界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我们请白先勇、蔡正仁等10多位著名昆曲艺术家和学者来讲昆曲,我们请王蒙等10多位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来讲《红楼梦》,我们请樊锦诗等10多位长期在敦煌工作的学者来讲敦煌。

 

这种新型人文艺术通识课的主要特点是,在网上面向全国高校开课,覆盖面大;课程内容要求有普及性和趣味性,又有思想性和学术的深度;在传播人文艺术知识的同时,要传播健康、高雅、纯正的趣味和格调。

 

通过文学艺术系列课程,我们在高校中进一步营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浓厚氛围。俄罗斯的大学生一定要读普希金、莱蒙托夫,一定要读《战争与和平》;中国的大学生一定要读唐诗宋词,一定要读《红楼梦》,一定要知道敦煌,一定要知道昆曲。我们要引导我们的大学生接近中华文化的经典,使他们熟悉经典,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热爱经典,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认识和体验,深化他们的中国文化的根基意识。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当然,我们也要引导大学生具有国际眼光,使他们热爱全人类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

 

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加强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我们贯彻中央精神的一种尝试,也是回应时代呼唤的一种尝试,今后还要继续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本报记者 董洪亮)

 

原标题:大学生要有大格局(教育眼)——专访教育部艺教委主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2日 18版)

 

上一篇:住房土地使用权到期:温州一小步中国一大步
下一篇:2016年十大国际经济新闻 影响世界经济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未显示?请点击刷新

Copyright-主办:世界文明文化经贸交流协会  同乐庄园生态联盟All rights reserved
大经贸网www.da88.net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1014265
  联系E-mail:515914652@qq.com  技术支持:八方达科技  中网传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