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用户名: 密码:
分类内容
热点焦点
中国播报
环球资讯
最新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播报 >> 热点焦点 >> 
    

中国地方债总额或急升30% 外媒:此前隐瞒所致

发布时间:2015-01-13 14:11:00    作者:佚名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月11日报道美媒称,中国地方政府要在1月5日之前将未偿还债务的统计数据上报给财政部。从媒体报道以及渠道调查来看,地方政府上报的债务总额会较2013年6月时的水平急剧上升。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9日报道,地方政府会希望将尽可能多的债务纳入“地方政府直接债务”类别。此次上报的增量债务中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在上一次审计中通过将其上报为或有债务而有意隐藏的负债。另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在2014年最后三个月获得的新信贷额度,主要是为2015年的潜在投资需要做准备。

  市场已预料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会有所上升。但如果升幅过大,比如较2013年年中水平上升了30%,则可能对短期市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银行而言。

  预计,地方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将更为谨慎。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未能产生足够的“早期收获”成果,那么国内政府领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急剧下降可能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和大宗商品领域产生影响,投资者应对这两个领域保持警惕。

  按之前财政部指示的要求,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数据已于1月5日之前上报。媒体报道和渠道调查均显示,地方政府上报的债务总额较2013年6月的水平大幅上升,可能出乎市场意料。

  官方经济信息称,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省里上报两套数据以逃避责任。这两套数据之间的差距最大达30%。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希望把尽可能多的债务归入“地方政府直接债务”类别。

  《华尔街日报》记者从渠道调查中了解到,地方政府等了很长时间,决定上报一个大数目。剔除自然增长,这次上报的增量债务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在之前的国家审计署审计中故意隐瞒的,方式是将这类债务上报为或有债务。另外一部分是2014年最后三个月获得的新信贷额度,这些信贷是为2015年的潜在投资需要准备的。信托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忙着为获批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扩大信贷额度,前提是政府承诺将这类信贷归入直接债务。

  尽管财政部曾表示,如果省级部门的未偿债务规模过大,他们的地方政府发债配额将被降低,并且相关人员将承担责任,但是这似乎并未遏制住地方政府尽可能多报债务的势头。唯一的约束就是两个比率:债务余额占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需低于100%)和债务余额占GDP的比率。这两个指标将限制地方政府可以发行新债的上限,同时也会影响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

  报道称,存量债务经国务院审批后将予以锁定,不再扩大。存量债务数字不会很快公布。根据财政部的规定,直接政府债务可以用政府预算收入偿还或者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其他债务的偿还则面临不确定性。非政府债务,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将转变成正常的公司债。

  2013年年中,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为人民币17.9万亿元。市场预计债务规模将有所增加,但如果规模过大,例如较2013年年中增加30%,就可能对短期市场人气不利,尤其是对银行。如果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增加30%,意味着将达到人民币23万亿元。

  另外,预计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支出将更为谨慎。还不清楚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地方政府担心,即使地方政府债务额度较2014年的人民币4000亿元增加一倍,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新项目和到期债务替代需求。据称,如果预算过于紧张,地方政府可能减少新建设项目数量或暂停某些项目,但尚未考虑出售国有企业资产或股权。

报道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带一路”战略不能通过“早期收获”创造充足的需求,国内政府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减少可能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和大宗商品领域。总体而言,过去三个月市场强劲上扬之后,投资者应当对市场面临的潜在负面影响保持警惕。

 

 

【延伸阅读】地方债甄别上报截止保守估算最高将达15万亿

  1月6日,全国地方债清理甄别结果已上报财政部。多家媒体预测,此次上报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将超过2013年6月审计署发布的数字。分析人士保守估算,此次审计的地方债最高规模将达15万亿。

  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规模大概是在13万亿,比2013年6月末的10.89万亿增长20%左右,且“13万亿-15万亿是个保守的数字,地方政府上报的数字肯定不止这么多,但相关部门不会允许地方政府债务出现大规模激增,尤其是在经济增速压力较大,债务风险本来就已经风声鹤唳的情况下。”

  某直辖市一名财政官员透露,当地清理甄别结束后的政府债务没有出现激增。“国家明确地方不允许新增债务,积极化解存量债务。政府也不傻,不会去背不属于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数据新鲜出炉:地方债申报纠结多报还是少报

  从上报的结果看,近期政府债务激增。此次政府债务激增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尽管地方在上报数据时很纠结,但结果表明多数地方政府倾向于做大现有债务的盘子。

  地方财政及其平台公司在上报债务时心态是左右为难。一位地方财政局人士透露:“一方面,根据地方债处置办法的精神,未来地方政府发债‘只减不增’,所以此次上报的债务量应尽可能的多,为未来发债争取更多空间。另一方面,未来地方政府自行发债配额肯定和政府信用挂钩,而政府信用又与债务率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又希望把债务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若上报债务过多,突破风险警戒线,将更加麻烦。”

  第二,新债旧债一起算。 有业内人士称,“此前审计署进行债务审计时,地方政府倾向于少报债务,2013年6月之后主要在财政部系统内进行分类上报,非硬性要求,所以有漏报情况发生。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此次债务甄别后政府债务数据激增。”

  第三,多地城投公司上报真假两套债务数据。

  江苏省某地方城投公司的高层表示,该省财政厅要求各地务必于2014年12月15日前上报各自的地方债务甄别处置结果,目前该市已如期上报。“鉴于担责等因素考量,自己所在的平台公司上报了两个数据。一是按照文件要求而甄别的地方债务数据;另一个是平台公司所认为的真实的债务量。”他透露,以自己的情况来看,目前这两个数据相差30%左右。

  多省存债务雷区2015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大幅提高

  在本轮债务甄别上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地方融资平台以及相关债权人可谓“绞尽脑汁”,债权人和融资平台希望尽可能地提高政府债务认定比例,但地方政府不愿意做冤大头。

  中债资信根据2013年审计结果估算认为,北京、山东、辽宁、湖北和海南等5个省份城投企业政府债务的认定比率超过了50%,显著高于其余省份城投企业全部债务中政府债务的认定比率;浙江、贵州、内蒙古、重庆和湖南等5个省份城投企业的政府债务认定比率高于40%,在全国也处于较高水平;天津、广西、山西、安徽、江西、陕西、青海、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城投企业的政府债务认定比率均低于25%。

  此外,从经营资产的角度来看,中债资信选取了957家城投企业截至2013年末的经营资产进行梳理比较,其得出的结论是:云南、贵州、湖南、黑龙江、广西、江西、陕西和天津等8个省份城投企业折扣后经营性资产对非政府债务的保障度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以上两个指标来看,广西、江西、陕西、黑龙江、天津等省区市可能存在较高的债务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2015年的债务雷区。

  43号文以及后续的各级监管文件都已经大幅度收紧了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加之以大规模到期债务,2015年的地方融资平台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都将大幅提高。

  城投债走下坡路 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变身接盘侠

  由于目前地方债的甄别尚未明确,因此还没有传导至二级市场的存量城投债,市场上城投债的收益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昨日债券市场整体表现平稳,而中债银行间国债财富指数、中证企业债、公司债指数均小幅上涨。与此同时,5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开盘后一度走低,收盘有所回升,较上一交易日微涨。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2015年城投债将呈现“供给和需求双降”的局面,“供给可能很大一部分会转到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上;而需求上,因为失去地方政府隐性担保,低风险高收益的局面不复存在”。

  在城投债式微的背景下,被视为城投债重要“接盘侠”的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备受关注。

  财政部公布的信息显示,2014年地方债发行总规模为4000亿元,其中财政部代理发行额度为2908亿元,十省市自发自还额度合计1092亿元。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去年12月在公开场合表示,2015年将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试点,但未披露具体省市及发行总规模。值得注意的是,10省市所有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的评级均为AAA。

  但去年地方政府自发自还试点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所有债的评级都是AAA,债券利率基本都向国债利率看齐。市场人士认为,未来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需要分出等级,否则“市场无法进行风险定价,影响需求”;预计“最迟明年有望看到低于AAA的地方债”。(腾讯财经综合)

  (2015-01-06 12:09:16)

(责任编辑:梁靖雪)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责编:大经贸网www.da88.net采编中心)

上一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进行试点 2017年底前完成
下一篇:可口可乐麦当劳都要裁员 市场寒流倒逼巨头断腕自救


发表评论:  
标题:
内容:
验证码: 未显示?请点击刷新

Copyright-主办:世界文明文化经贸交流协会  同乐庄园生态联盟All rights reserved
大经贸网www.da88.net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2021014265
  联系E-mail:515914652@qq.com  技术支持:八方达科技  中网传媒

 

0